一、现状分析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在10 多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然而,这几年随着较大数量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出现了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两相对比,如此不协调,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
襄阳市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创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来抓;另一方面,襄阳市将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软件和高端信息服务业,营造有利于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人才环境,为智慧城市运维提供强力支撑。目前,总投160多亿元的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襄阳创新基地“四个中心”、IBM华中云计算中心、湖北锦云科技华中呼叫产业城、 联通公司鄂西北通讯枢纽中心、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留学博士创建的宇易云计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云计算产业项目已入住“襄阳云谷”。未来五年,襄阳将引进更多云计算产业项目,打造“襄阳云谷”。
在上述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面向行业应用需求,设计、集成、部署和运维云计算系统、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软件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基于Apple iOS和Google Android平台)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将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
襄阳市以云计算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对公司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计算机专业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并围绕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旧的教学设置,加大实践环节,重新设置教学计划,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团队队伍整体素质,完成实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襄阳市两化融合和云谷建设提供支持为主要目标,按照"依托襄阳、服务行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方针,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以人为本,以团队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引人CDIO工程教育理念,紧密地与企业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基于项目案例引导的课程内容体系, 形成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践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条件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一流,能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成为区域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可以较好地消除襄阳市企业吸引云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在地域限制上的影响,更好地满足地方企业对软件开发和系统运维人才的贮备需求。并且,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等措施,能够不断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襄阳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将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贯彻"校企合作,校市相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企业深度参与下,本着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原则,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团队队伍和生源质量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依托,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地进行建设。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团队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搭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情况,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能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软件主流技术(云端软件开发和移动互联网开发)、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具有熟练的软件系统设计与项目实施能力,富有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事以“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以致用”理念,体现“工程师化”的人才培养思想,毕业生不但应具备较强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背景,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开发、学科竞赛和实际(仿真)工程实践项目的训练,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IT 行业认证工程师的资质。
四、专业建设思路和目标
4.1 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秉承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团队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及实施、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建设。始终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坚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形成专业办学特色等基本原则。
根据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优势企业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干、肯干、会干和能干综合统一,具有创业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能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通过引进、校内培养和到IT 企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优势明显的学科梯队和教学团队,促进高水平成果、高层次立项、高档次获奖的产生,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加大实验室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等各方面投入力度,打造以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竞争力,专业基础厚、适用领域宽、实践能力高、就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特色的品牌特色专业;经过建设,使该专业成为培养IT 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显著影响。
4.2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遵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注重内涵、稳步发展”的专业建设思想,以“优基础、适口径、重素能、多方向”为指导,依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依托地方、服务行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构建计算机专业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科学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襄阳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提高专业办学的知名度,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专业。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找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制订符合地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通过参观考察、走访座谈和意向调查等多种形式在用人企业、毕业生及三四年级在校生中开展了有关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调研活动。
在深入了解用人企业需求和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和确定了目前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各方向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定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两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然后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并征求企业和兄弟院校本专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次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培养方案初稿;最后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对方案再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正式人才培养方案。
5.1 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建设中遵循如下的指导原则:
(1)重视理论、抓好实践、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
(2)合理配置、吸收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造就高层次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征。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适应本专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比例。注重学科自身建设,引进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保持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根据专业方向和办学侧重点的要求,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
(3)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开创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局面,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情况,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
· 注入“多元化”的创新元素,精心设置课程体系
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基础与理论体系,由四个层级的课程构成,自底向上依次是学校通识与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另一条主线是纵贯四个学年的实践与能力训练。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设置多模式培养方案。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使学生毕业就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回炉现象发生。
· 依托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致力创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培养体系中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现状, 将实践教学建设的目标定为研究构建计算机专业立体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内容调整、整合,形成多层次、具有弹性结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体系做到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由基础、提高、再到综合,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坚持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四年不断线的培养原则,建立“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技术。按照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工程项目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CDIO 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一级项目围绕本专业核心课程基础、应用知识及培养能力要求而设定;二级项目是围绕一组核心课程的知识点,以及能力培养要求的项目;三级项目是单门课程设计的项目,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相关能力.
一级项目一般要求完整地、前后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一级项目训练一般在一二年级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个涵盖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的实例产品进行解剖分析,了解其内部结构的构成与设计思想,从而提前了解本专业核心知识内容与实际产品的联系,从设计工程师的角度去面对即将开始的专业课程学习,建立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联系.
二级项目围绕核心课程知识点,以培养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训练一般以3~6 个二级项目为载体,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作为一级项目的支撑,二级项目是对相关课程群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整合,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几门相关核心课程的知识,构思、设计并实施有一定实际背景的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另外,作为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二级项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终生学习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级项目是单门课程内的项目。在为学生提供强大基础知识背景和数学、科学方法训练的基础上,三级项目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就整个培养计划来看,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以二级项目为支撑,以三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将核心课程教育与对专业的整体认识统一起来,并结合项目训练对学生的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以及对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进行整体培养。
5.2 培养目标与定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事以“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以致用”理念,体现“工程师化”的人才培养思想,毕业生不但应具备较强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背景,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开发、学科竞赛和实际(仿真)工程实践项目的训练,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IT 行业认证工程师的资质。
5.3 培养计划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紧紧围绕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师,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组织方式和教学过程管理等在现有工作和成果基础上深入改革,引人CDIO 理念,探索适合软件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新机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的思想,设计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具体模块设计如下:
1. 基本素质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涵盖了知法守法用法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数学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素质、向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基本素质模块应包含数学模块、人文模块、公共选修模块、语言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等。
2.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类行业(岗位群)的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具体来讲,专业理论模块包含: 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等课程;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包括Web编程、软件测试技术、Java 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技术、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可以实行学历教育与专业技术认证教育的结合,实现双证互通。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各行业工作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硬件、软件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具备专业最基本的技能。
3. 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具体的项目工作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实现本科教育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如果说专业基础模块注重的是从业未来及其变化因素, 强调的是专业宽口径,就业定向模块则注重就业岗位的现实要求,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一门乃至多门专业技能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项目实践模块、毕业实习等,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般为5 ~ 6门组成,充分体现精而专、面向就业岗位的特点。
5.4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体系设计要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融合中国CDIO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和质量建设的突破口,按照“优基础、适口径、重素能、多方向”的原则,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构建“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定位,采用“倒推法”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含专业方向限选课)、公共选修课、基本技能实践课、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和企业实践实习环节等八种类型。
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原则如下:
(1) 根据人才规格的能力目标,进行能力分解,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2) 以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原则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
(3) 以“够用”原则确定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4) 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加强工程训练和能力培养,构建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5) 设置政治理论、人文和经管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6) 设置社会实践,企业参观实习、技术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2.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把握好教学内容,信息量要大;把握好教学理念,重视创新;把握好实践教学,培养能力;把握好课程衔接,承上启下。对课程进行分类,同一类里的系列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协调,避免重复和前后连贯,同时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按课程组进行管理和建设,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整体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按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课程群:
(a)算法与理论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学
(b)编程语言与软件开发
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Python语言讲授)、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系统与编程技术(JavaScript/jQuery/Node.js)、HTML5程序设计、Java Web编程技术、Apple iOS应用开发和Google Android应用开发
(c)数据库及应用
主要课程: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技术(Oracle数据库/MySQL数据库)、NoSQL数据库技术和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d)原理与系统
主要课程: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Unix/Linux、分布式与并行处理(MapReduce)、Hadoop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原理与实践和虚拟化技术
(e)计算机网络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网络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
同时,为了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主讲教师的研究方向,还可以新开出适应时代技术前沿的新课程,同时课程内容也要及时修订和调整。
(1)依托课程品牌建设项目,促进课程建设
目前,学校全面推进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对申请课程品牌建设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这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课程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主讲教师间互相听课、交流讨论和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课程组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课程品牌项目建设和验收评估,确保达到课程建设的目的。除了校级课程品牌建设项目外,还设立院级和系级课程品牌建设项目、学院和系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课程资源建设,资助力度将按课程资源建设具体情况设定。为了提高课程小组长的积极性,切实投入课程建设项目,应给予课程小组长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量。
(2)增设一到两门特色课程
针对IT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有必要开设一到两门特色选修课程,如基于Google App Engine的云端软件开发和HTML5程序设计,课程主讲教师应选派动手能力强、开发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同时借鉴校外培训公司对该类课程的培训模式、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课堂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
(3)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现在系列课程中由于所采用的教材和实施的教学环节中对前后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清晰, 同时缺乏其后续应用前景的适当介绍,导致学生感觉教材部分内容重复,而对后续课程应掌握的知识体会不深。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的衔接,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依据专业实际不断更新内容,强调学科基础理论与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4)实行主讲老师淘汰制
由于教学效果与教学主体“主讲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密切相关,主讲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组的管理前提下,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对于学生和同行普遍反应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讲教师暂停其教学活动,并在其收入水平上有一定的体现。加强主讲教师一方的教学质量。
(5)教学资源建设
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实现两类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得以进一步改善,全面带动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一批特色鲜明、内容翔实的教学成果,形成一批高水平、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带动专业整体课程教学改革和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
3. 理论教学改革方案
理论教学改革思路为:合理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学科基础,追踪学科前沿;加强基础、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改革的前提。通过研究市场对计算机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本校本专业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状态及与相关院校学生的比较,发掘公司本专业的优势面,找出相关差距,进一步突出公司本专业的特色。
(2)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知识-素质-能力”的新模式,在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前提下,以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线,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整合体系,构建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统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此基础上,突出几条专业主线,使学生有系统地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体系。
(3)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 结合就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打破传统的" 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由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研究本专业的课程关系,除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先后衔接关系。针对目前存在大一、大二学年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开设太少而大三和大四学年专业课开设太多的严重不均衡、学生压力太重的情况,调整部份专业课的开课计划,适当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提前。建立一套瞄准学科前沿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如专题讲座主要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切实加强学生的开发能力:如增加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Web系统与编程的课时数,选派动手能力强、开发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该门课程,同时,切实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和实验环节。
(4)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随着专业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会不断地变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与解答、实验大纲与典型示例、考试试题、课程教改示例等)会不断地丰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总结;另一方面,按课程小组的模式,将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存储,通过精品课程的立项,建立课程网站,以达到筛选教学资源,统一优势教学资源,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5)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目前有下列4个研究方向:云计算与服务计算、物联网、数字媒体和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首先,在教学过程上,通过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科研小组设置特色课程、特色实践教学平台、专题系列课程、特色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研究课题组,发展特色能力,真正做到以科研促进教学,带动教学。
第二,在教学保障上,通过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鼓励研讨式教学,采用学生评议和专家打分的方式对课堂讲授质量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如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等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督促提高教学质量。设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针对计算机的核心课程和特色选修课程,组织教师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进行研讨,对相应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团队力量完成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多级精品课程模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项目、院/系级精品课程项目,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覆盖面,以此为依托,全面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在课外活动方面,建立学生创新研究基金,鼓励高年级本科生申请创新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科研团队的功能,使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实施连续一贯的科研思维熏陶,推进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以研究性学习带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申请研究基金,为学生提供研究、设计、仿真模拟、发明创造和成果转换的自由空间。积极参加各种软件编程大赛等。
4.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改革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使每个大学生在4 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1) 确立基本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从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出发,按照学生素质与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三个阶段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促进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技开发和能力培养”融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具有务实、致用、创新等时代特征的实用复合型人才。
确立工程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把工程化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计科专业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2)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验证所学的理论,严重束缚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一所拥有多学科门类的大学,其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有机联系,学科之间既相互交叉、优势互补,又相互区别、独立发展,共同构成学校的教学体系,其内涵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实验教学改革,重点抓好实验教学综合体系改革工作
教学内容的改革。按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改变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由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的转变,形成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实验教学的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仿真实验教学手段,加大实验教学信息量,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聘请软件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开设软件项目实训系列课程。例如,将若干学生组织成一个项目开发团队,学生分别担任团队成员的各种职务,在资深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开发,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层次、多方向地集中、强化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引人暑期学校模式,强调工程实践,采用小班模式进行教学安排。
实验室建制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按理论课程设置的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建立集中管理的以实验课程体系为中心的院级实验中心,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合理降低教学成本,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化的目的。
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工作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是人,因此,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实验室工作中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教师深入实验室、热爱实验室工作的机制,同时要制定对专职实验人员的培训计划,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2)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积极引进软件企业提供实训教师和真实的工程实践案例, 集团负责基地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的创新合作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安排学生到校外软件公司实习实训,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能力, 同时通过实训能快速积累经验,适应企业的需要。
培养和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ACM程序竞赛、中国南桥杯软件编程大赛等。实习基地的教学内容可考虑由多个层次构成,应大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可承担各个层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及竞赛培训等工作,基地最终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 校外实践教学
加强基地建设。根据生产实习基地各方面情况,优选一批各方面条件都较好、与公司协作也很好的教育实习基地,淘汰一批教育实习质量无保障的基地。生产实习质量的保证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构成,内因为学生,外因为带队教师和基地。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实习目的,充分作好实习前的动员及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这是质量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加强对带队教师的选拔工作,选拔责任心强的教师做带队教师,建立健全惩奖分明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4)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其关键是要结合社会实际及生产实际,全面开拓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抓好开题、做题、答辩三个控制环节,重点是开题环节,选题要有新意,做题要发挥创新精神,按期完成开题的各项工作。选题一旦确定,在做题阶段原则上不得换题,以保持该项工作的严肃性。要排除外界干扰,特别是就业的干扰,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文本格式的规范性,以规范的文本形式促进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5.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通过政治理论、人文和经管类课程讲授,社会实践,企业参观实习,企业技术实习,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大学生创新大赛和个性培养计划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资质。个性培养计划关于职业技术能力资质的培养现在主要有四个方面:软件资格考试;Java开发技术认证;Oracle数据库开发技术认证;RCNA、CCNA、CCNP等网络技术认证。
六、团队队伍建设
在团队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在积极引进的同时,着重立足于内部原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加强思想工作、严格管理、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明确提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等具体措施,引导所有教师不断提高公司产品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制定了详细的进修和培养计划,要求教师通过攻读学位、访问学者、短期进修、企业工程实践等形式进修提高。
根据公司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过一关(教学)、通一门(外语)、精一课(一门专业课)、专一题(课题)、掌一技(技术)。要求青年教师树立“三严”作风,即严谨的科学作风、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院里为每名刚进校的年轻教师配有导师,负责指导年轻教师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年轻教师必须通过试讲、辅导答疑、指导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导师则要帮助其过好教学关,早日走上讲台,站稳讲台。
通过培养与引进,本专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较高学术水平、团结协作精神好、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并具有紧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